首页 > 使馆信息 > 大使/使馆活动
驻塞拉利昂大使王擎在塞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国产能过剩论”完全站不住脚》
2024-06-10 22:55

6月7日,驻塞拉利昂大使王擎在《观察报》、《洞察报》、《塞拉时报》、《公众评论报》等当地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国产能过剩论”完全站不住脚》,批驳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主要内容如下:

一些惯于给中国制造话语陷阱的西方政客最近又发明了一个新词“中国产能过剩论”,将矛头指向中国的工业产品,特别是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这一论调有悖常理、有违事实,是典型的“双标”和贸易保护主义新伎俩,是彻头彻尾的伪命题。

全球产能布局是市场规律和经济全球化共同作用的客观结果,是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开展分工合作、优化要素资源的必然要求。从国际贸易实践看,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长期向世界出口大量商品,比如美国所生产的芯片约80%用于出口,德国、日本生产的汽车分别有约80%、50%出口,波音、空客生产的客机占据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如果按照他们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的逻辑,那么美欧日发达国家才是“过剩产能”的主要输出者。在自己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大谈自由贸易,在别国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大搞保护主义,是赤裸裸的“双标”做法。其实质是要把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压制在价值链低端环节,使自己继续占据价值链高端获得巨大附加值,维护自身经济霸权。

中国新能源产业历经数十年长足发展,目前所具备的竞争优势源于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链体系和丰富人力资源,以及企业对研发创新的巨大投入和企业家的不懈奋斗,是充分市场竞争的结果,而不是靠所谓“补贴”或不公平竞争形成的。中国较早布局相关产业发展,长期研发投入形成了领先的技术优势。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齐全,具有强大的产业配套优势,大幅降低了企业采购等成本。中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适用技术+市场应用”结合度高,持续推动新能源相关产品推广使用,可以摊薄技术研发、生产等成本。据行业协会测算,2023年中国锂电池电芯平均生产成本0.6-0.7元/Wh,较美国(1.1元/Wh)、欧洲(0.98元/Wh)分别低约45%和35%;光伏组件制造成本约0.9元/瓦,较美国、欧洲均低50%左右。中国不存在世贸组织规则规定的禁止性补贴。提供补贴是各国产业发展初期的普遍做法。目前中国对新能源汽车、光伏和锂电池等产业,在生产环节不予补贴,在研发环节给予税收优惠等支持,在消费端给予消费者优惠政策,而且政策已经逐步退坡。这些补贴不与出口挂钩,不存在世贸组织所禁止的行为,在中国经营的外商投资企业都可平等享受。

从产业发展趋势看,绿色低碳是大势所趋,全球对新能源产品的需求持续扩大。据国际能源署研究,为实现碳中和目标,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需达到约4500万辆、是2023年全球销量的3倍多,光伏装机需求量理论上还需再增长10倍。事实上,全球新能源产业仍处于起步发展、快速成长的阶段,相关产能非但没有过剩,反而是相对不足的。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也需要全球合作应对,发展新能源产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是重要举措。毫无疑问,中国新能源产业已经并将继续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巨大贡献。

多年以来,“中国制造”为包括塞拉利昂在内的全球市场提供了物美价廉、质量过硬的各类产品。我们欣喜地看到,来自中国的太阳能产品,走进越来越多的塞拉利昂家庭,正改善着科诺、普杰洪、卡巴拉等最偏远地区的电力供应,让普通人家也开始享受到现代生活的方便与快捷。今年2月,比奥总统成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在联合声明中提出要进一步扩大贸易投资合作,中方将积极支持更多塞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塞方鼓励更多中国企业来塞投资兴业。未来,中塞将继续共同努力,立足各自比较优势和发展需求,推动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打造新的合作增长点,携手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一道续写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新篇章。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